Search

美國時間的星期一下午,我出門到Soho剪頭髮順便治療我的頭皮,一路上看著商家忙著把自家店面釘上木板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美國時間的星期一下午,我出門到Soho剪頭髮順便治療我的頭皮,一路上看著商家忙著把自家店面釘上木板,誰賣包包、誰賣鞋子、誰賣飾品,真的看不出來,這一切不是因為有颶風,而是因為美國總統大選將會在星期二登場,這場被視為美國民主考驗的選戰,到底能不能和平落幕?會不會再次引發街頭抗議讓有心份子趁機掠奪商家?誰也說不准。

週末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看了The Social Dilemma這部紀錄片,說真的身為一個學媒體出身的人,這些社交媒體引發問題我們早就在七八年前開始討論,所以整部片的前半段我都在發呆,但是看到後半段,我覺得大家都必須正視網路(或是社交媒體)的演算法為民主帶來的傷害。

我曾經跟大家討論過同溫層的問題,就是因為演算法讓你只能看到「電腦認為會吸引你眼球的」內容,就連你用Google,在不同的地方、不同的使用網路習慣,搜尋到的結果都會大不相同,也讓「polarization」兩極化這個字在紀錄片中不斷出現,因為當你只想看到支持川普的言論,你就越來越看不到拜登支持者在想什麼,這樣的結果會讓意見變得極端,而人們變得只相信自己手機推送的信息,兩方人馬也變得越來越敵視,這樣下去對民主的傷害,只會越來越大。(因為在極權國家本來就只能有一種聲音。)

前幾個星期,當我說自己幫范姊寫稿,發表自己對美選看法、質疑川普真的會幫台灣嗎?對國際社會真的有幫助嗎?的時候,不到一天掉了兩百多個粉絲,當時我不以為意。過去的我,也常常對著不苟同我文章的人說:「這是我的粉絲專頁,不爽就不要看啊。」

看完The Social Dilemma後,我深刻反省,這是非常不對的,因為民主,不只是讓自己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想法,尊重別人的意見、各種不同的聲音,才是民主最可貴的地方。

就像紀錄片裡面說的,沒有一個社交媒體是以「摧毀民主」為目的被打造出來,只是這種把使用者的注意力當成商品販售的business model在發展過程當中產生了問題,而這後果非常嚴重,只能靠我們大家意識到問題,並且努力解決,我覺得第一步就是走出同溫層,看看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,雖然看得痛苦,但還是追蹤跟自己不同立場的KOL,看看各種派別的媒體,打破演算法給我們的框架,守護民主社會下不同的聲音,從自身做起。

#所以不准退讚謝謝

💡

From Taiwan衣服 團購最後一天
https://lihi1.com/6CTuj

#結帳記得輸入優惠碼joyce1025
#才會有折上折的團購價喔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曾任國際新聞記者、節目主持人。《身為國際新聞記者》作者。日本慶應大學媒體設計碩士 / 紐約福坦莫大學碩士,曾於聯合國國際傳播部門實習,目前定居紐約。
View all posts